24日上午开幕论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党俊武在“老龄时代中国探索 首届中国老龄社会峰会”作主旨演讲。
各位嘉宾、代表、线上线下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会议确实非常重要,刚才盘古智库易鹏理事长提到,一是明天即重阳节,二是后天将要召开“五中全会”。还有一个,就是老龄社会到来可能会改变过去40年来“中国模式”的发展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十四五”到底怎么走,到2050年未来的“两个十五年”,结合老龄社会的到来应怎样谋划未来发展,“五中全会”后会有重要指引,在老龄社会这方面应该做什么也会有表述,明年3月份“两会”将会提出更多细的建议等,更重要的问题是,将来在执行过程当中也会涉及很多具体环节。我们的讨论很必要。
我们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目前也在承担中国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十四五”规划,也正在开展中国老龄产业中长期规划研究项目。
那么,面向2050年,在老龄社会的背景下,未来“两个十五年”究竟我们怎么样去谋划发展?最主要应该看什么,比如看经济,但长期经济不可预测;看技术,但技术日新月异也不可预测;看文化,但文化依托于人,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人。人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未来的大趋势是,借用原新教授和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未来已来”。按照平均人口预期寿命77岁来算,到2097年之前,所有老年人全部已经诞生。在2097年的人口结构,除了生育可能有所调整之外,大体的人口年龄结构格局基本上比较稳定,很难再有大的改变了。所以,考量未来发展到底看什么,我觉得经济要看,技术要看,方方面面都要看,但首先要看人口,这并不是人口决定论。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党俊武
我主要从应对老龄社会角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主要谈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应对老龄社会现在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第二问题,应对老龄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全主体的中长期战略。第三个问题就是,应对老龄社会的当前主攻方向之一,就是发展老龄经济产业。第四个问题,应对老龄社会的根本还是要靠理论和人才。
第一个问题,应对老龄社会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问题盘古智库和其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方方面面形成了非常好的影响,成立以来相关宣传的力度比较大。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方方面面在认识老龄社会的问题上还有很多误区:
第一,当前应对老龄社会我们主要靠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
第二,这些经验的核心主要是传统的养老经验和舶来的养老经验。
第三,仍然把老龄社会的问题等同于老年人的问题。但今天,我要突出强调的问题在于,应对老龄社会的部门化倾向非常严重,比如一说老龄社会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问题,民政部门应该解决什么,卫健部门应该解决什么,但是单一部门各自去应对老龄社会难以解决问题,而且,部门各自为战老年人的问题也解决不好,更不用说解决全局性的老龄社会的问题,比如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第四,当前认识最大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跟不上党中央的高瞻远瞩。总书记讲过应对老龄社会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从全局的角度上党中央出台了中长期规划,但是,落实这一规划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说,未来“两个十五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有多大?如何应对?总书记讲,“事关亿万百姓的福祉”。总书记这一指示发表以后,很多人都说事关亿万百姓的福祉主要是老年人的福祉。错了!总书记讲的永远是14亿人,全体中国人民,因为大家都会老。所以,总体看,现在我们的认识还跟不上中央的要求。
此外,我认为,我们不能用年轻社会的老思维来应对老龄社会的新问题。
比如季羡林先生讲到一件事,人们都说“老年人要发挥余热”,季老先生不这么看。他认为“余热是火着完以后的灰还有余热”。先生认为很多老年人还正在发挥作用,“火还着着呢!”。所以,发挥余热的看法和说法是有问题的。像这些很多小事上都是老概念、旧思维,我们很多认识都是年轻社会的思维惯性,需要转变。总之,不能用年轻社会的老思维来应对老龄社会的新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中央已出台了中长期规划,但除政府外,市场、家庭和个人应如何应对老龄社会也需要作出中长期的安排。从市场角度来说,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企业主体中长期规划应如何制定,这不仅仅是企业内部退休职工怎么安排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市场应该怎么从应对老龄社会上挖掘潜力,并作出中长期的谋划。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社会上,家庭我们有没有中长期的预算,真的要好好研究。有人认为中国的退休准备指数很高,这个说法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撑。这个问题要严肃对待,涉及千家万户。我们家庭应对老龄社会中长期准备这个问题,希望传媒关注。还有个人,个人的中长期规划有没有,将来要活得很长,如何安排和准备,这个问题涉及所有人的利益关切。我的结论是,“十四五”时期是实施中长期战略的关键期,“五中全会”后,我们要结合学习领会做好相关贯彻落实工作。
第三个问题,老龄经济产业应当如何发展。应对老龄社会的当前主攻方向之一就是老龄经济产业,我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发展老龄经济产业是加强内循环的重要战略主攻方向》的文章。刚才很多嘉宾已经提到这个问题,中国的经济正在向适应老龄社会方向转变,发展老龄经济充满机遇,是推动内循环的重要关节点。老龄经济如何发展,很多问题难以突破,刚刚起步的老龄产业现在举步维艰,这里有很多问题,但主要的就是我们没有真正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去发展。总体看,老龄社会到来改变了“中国模式”的发展条件,下一步2.0版的中国模式怎么走,我认为应该充分考虑老龄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要有新思维。
比如,老龄文化产业,非常重要。现在老龄产业运行艰难,很多时候是文化问题,文化是一个非常好的着力点。我们不能把老人当做吃饭机器、病篓子,他们是人。比如,老龄健康也需要有新思维。如果按照欧美西医这个模式走下去,人人到最后都要在床上躺几年,都要做几次大手术,那么,这样应对老龄社会,未来就是灾难。老龄健康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现在要重新思考老龄社会特别是超老龄社会的健康需求,考量中医思维,建构中国式应对老龄社会的健康战略。此外,老龄宜居产业,也是盘古智库和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一直推的适老化产业,但不仅限于此,也是未来的大工程。还有老龄制造业等。老龄服务业是我们目前说的最多的,但其实这里的内涵其他几个产业板块没有充分开发出来,这也是老龄服务业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把丰富的产业硬裹在“养老服务”“养老”“健康养老”“康养”这些小外衣下,这是行不通的,产业部门化的问题亟待解决。最后就是老龄金融产业,简单说,就是现在的40岁到59岁的人,怎么样为自己未来的30年甚至40年的老年期长寿生活进行准备,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从融资的角度说,未来整个金融体系重中之重就是干这个事情。
第四个问题,应对老龄社会的根本还是要靠理论和人才。制度是可以完善的,一项保障制度30年基本上模型就建起来了,可以完善。经济也是可以发展起来的,技术不行我们也可以想办法突破,但是没有理论不行,没有人才更没有办法。所以,应对老龄社会的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应对老龄社会的理论。我们认为,老龄社会的理论主要就是是老龄科学,老龄科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就是研究老龄社会的发展规律。值得肯定的是,盘古智库和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开了一个先例,民间智库这么高度关注老龄社会的问题,值得鼓励,我们也希望更多研究机构都来做这个事情。
现在研究老龄社会的人也确实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现在在研究上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都是照搬国外经验。客观说,国外基本上没有老龄社会的理论,全是老年人问题的理论。所以,我觉得今天顺便提一下,盘古智库也好,我们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也好,包括我们线上线下各位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也好,我觉得现在更重要的研究老龄社会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理论要有所建构。朱耀垠会长说到了,习总书记专门讲过这句话,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就是讲怎么应对老龄社会的问题。我们学界要落实。在这方面,不光要有人研究,关键要形成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应对老龄社会的一个老龄科学的学派。中国作为人口最大国,应当有这个气派。
应对老龄社会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人才。我经常讲,将来有没有人给老人提供服务,现在就要着手培养梯队人才,要有专门的人才中长期规划。我觉得未来应对老龄社会还需要全方位的各类专业人才。也建议盘古智库今后加大力度,重点研究老龄经济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育问题。
应对老龄社会也好,中国模式的更新版本也好,下一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包括下一步要做的老龄事业“十四五”和老龄产业中长期规划,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理论。我的结论是:
应对老龄社会要理论先行,学术界和经济产业界及相关方面需要共同努力,建构老龄科学体系,要构建中国特色应对老龄社会的理论和话语体系,逐步建成老龄科学中国学派,希望在这方面盘古智库和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以及在线上的各位研究人员和关注这个问题的研究机构,我们共同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如果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我们提供支持的,我们责无旁贷。明年我们要研究未来“两个十五年”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重大风险对策研究项目,这个课题我也邀请在座的一些专家一起参加,我也希望线上的各位研究人员也关注这件事情,为未来“两个十五年”落实中央的相关战略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我就讲这些,谢谢。
来源:老龄与未来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