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113-099
微信保利和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进入保利和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养老政策 | 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规范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
发布时间:2021-08-18   浏览量:1244


政策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民政部办公厅:印发《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近日,国家医保局会同民政部拟制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


《标准》规定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的术语和定义、评估指标、评估实施及评估结果等。重点内容如下:


一、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共3个,二级指标共17个。

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指标


二、评估实施

(一)评估主体

长护险定点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或其他符合试点地区医保部门相关规定的、具备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等。


(二)评估对象

提出评估申请、符合试点地区医保部门相关规定并通过受理审核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


三、评估结果

(一)指标得分

通过对各项二级指标的评定,将其得分相加得到一级指标总分及对应等级。


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指标得分及对应等级


(二)等级划分

综合各项一级指标等级,通过组合法综合评估对象长期护理是能等级。

长期护理失能等级划分


各试点地区要从促进标准统一性、待遇均衡性、制度公平性方面充分认识统一规范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评估标准(试行)》的实施应用。37号文件明确的14个新增试点城市参照执行《评估标准(试行)》,原有试点城市参照完善地方标准,原则上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两年内统一到《评估标准(试行)》上来。试点城市可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对《评估标准(试行)》进行细化完善。


信息来源:国家医保局办公室  20210805

■ 热点解读

推进长护险的落实有利于减轻家庭负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而制定《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有助于推进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工作统一、均衡、公平地开展,进而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协同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地方


浙江:杭州市民政局印发《杭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养老服务从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根据《浙江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浙江省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面打造形成综合、整合、融合、可及的“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实现基本养老服务人人享有、人人可及,高水平建成“幸福养老”示范区。高品质、社区化、数智化、国际化的省会城市现代养老服务形象充分彰显。


(一)服务供给精准可及

打造综合、整合、融合、可及的“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养老服务由生活照料为主向专业康复照护转变,建成康养联合体不少于100个,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不少于2000张;养老机构床位实现结构性调整和充分、均等化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65%


(二)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涵盖多学科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和薪资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到25人,高级和技师级护理员在护理员队伍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

 

杭州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率先建立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制度。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到2025年,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总床位的65%;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含公建民营),护理型床位占比应达到公办养老机构总床位的68%。多途径探索公办机构改革。


(二)打造“大社区养老”新格局

全面构建大社区照护体系,到2025年,每个大社区建有一个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的社区照护中心,提供一站式整合式服务。推进整合式居家养老服务,建成不少于10个认知障碍照护示范机构(专区)。大力发展居家上门服务。


(三)加快医养康养实现有效融合

打造多层次康养联合体,健全康养一体化机制。以医养康养结合机制改革突破为抓手,社区居家医养康养结合为重点,以医养康养数据化联通为支撑,以标准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紧密型康养联合体建设。


(四)实施养老服务数智化改革

深化数字化改革迭代。推进数字化养老应用,到2022年,每个区、县(市)至少建设1家示范智慧养老院,到2025年至少建设2家。打造数智养老新高地。


(五)开拓农村养老服务新途径

实施“党建+农村幸福颐养”。建好农村养老服务主阵地。探索多元农村助老模式。


(六)创新社会协同参与新机制

扩大可及型养老服务供给。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到2022年,全市培育5个以上枢纽型组织,10个以上影响力较大的为老志愿服务组织。


(七)促进养老服务新业态发展

大力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到2025年,建成市级康复辅具与老年用品展示中心、康复辅具适配服务平台和一个区域性康复辅具洗消中心。鼓励发展老年宜居产业。推进区域养老服务合作。


(八)实现养老人才队伍增量提质

加强全员分类分级培训,2025年,全市具备养老护理技能等级认定资格的机构达4家,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5人,高级和技师级护理员占到护理员总数的20%。促进队伍“三化”发展。增强职业吸引,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信息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10813

■ 热点解读

“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养老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而另一方面,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仍有待增强,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扩大护理型床位等群众迫切需求的服务供给。面对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这一问题,只有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在生活照料和专业护理方面下功夫,才能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同时,随着人们对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养老护理员所需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专业和高端。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培养措施、评价标准、晋升通道、薪酬体系、激励机制和管理系统,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者和养老护理员等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才能真正推动整个养老服务行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地发展。


上海:发布《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8月13日,《上海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十三五”时期,上海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5.9万张,“一床难求”矛盾基本缓解。建立普惠型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持续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成32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232家助餐服务场所,首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


未来在“十四五”期间,养老的重点事项包括:

  • 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和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

  • 重点发展护理型床位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逐步实现符合条件的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应住尽住;

  • 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到2025年,实现街镇(乡)全覆盖;

  • 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发展“长者健康之家”;

  • 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科学评价机制,持续实施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与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建立养老服务机构信用分级制度。


《规划》中关于养老的重点指标包括:

  • 到“十四五”末,养老床位总量达到17.8万张以上

  • 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2022年不低于总床位的60%

  • 2025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不低于1.5万张

  • 全市街镇(乡)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达到500家左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每千人建筑面积40平方米

  • 养老护理员持技能等级证率≥80%

信息来源:上海市民政局  20210813

■ 热点解读

上海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5.9万张,“一床难求”矛盾基本缓解。然而对照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上海养老事业发展还面临着多重挑战。如托底保障水平有待提高、行业监管有待加强等。要立足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新情况,加大对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力度,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适老化改造


上海:已完成困难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8300户


8月13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海自2012年起,连续八年开展困难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到去年底已完成8300户,有效改善了困难老年人家庭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目前适老化改造已经全面推开到全市16个区,今年计划完成5000户


朱局长表示,养老工作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诉求。“十四五”时期,民政工作要主动顺应困难群体和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朱局长还提到,在《上海市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5个主要指标中,社会福利方面就有10个,涉及养老、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如,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占比”要由2020年的32%提到到60%;“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由2020年的5000张提高到15000张;新增“重残养护床位”2000张等。

信息来源:上海市政府  20210813

■ 热点解读

推进适老化改造,是贯彻落实《上海市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的具体举措,也是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老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