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113-099
微信保利和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进入保利和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养老政策 | 力推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失能老人配备康复辅助器具
发布时间:2021-09-15   浏览量:819


政策


国务院出台《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保障老年人权益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出台《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其中在“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的第四项中提到以下内容,


四、老年人权益

提高老年人权益保障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一)健全老年人福利保障

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和独居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逐步实现老有所养。


(二)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支持城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医养结合设施。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床位结构,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支持500个区县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社)区按照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设施达标率达到100%;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社)区基本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每千名老年人配1名及以上社会工作者。


(三)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

为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配备康复辅助器具和防走失装置等设施。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服务体系。


(四)促进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继续办好老年大学,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为老年人的再学习和再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五)为老年人交通出行提供便利

优化交通信号配时和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完善行人驻足区、过街安全岛等二次过街设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出行便利和安全保障。


(六)提供适老智慧服务

运用智能技术,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医疗康复设施和机构进行无障碍化、便捷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在居家护理、点餐用餐、健康管理、远程就诊、紧急救助、智慧出行、消防安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应用。指导基础电信企业持续完善线下营业厅“面对面”服务,推动与老年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完成适老化改造,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


(七)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司法保障

依法及时化解财产、赡养、婚姻等方面涉及老年人权益的纠纷,防范和惩治诈骗、非法集资等严重侵害老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

信息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10909

■ 热点解读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和压力,对全面保障老年人权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在老年人口基数增大、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形势下,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大又十分紧迫的课题。


地方


政策资金力挺,养老、托育等大批民生工程加速建设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倾斜。近段时间,不少地方晒出民生工程建设进度单,超额或提前完成节点任务成为亮点。除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外,养老、托育工程建设被列入重要清单。资金来源上,将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从全国层面看,加快补齐短板弱项,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绿化、老旧小区改造及街区更新等领域。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1至7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22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8.2%,较6月末增加了10.7个百分点


此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支持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本次专项投资聚焦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对全国范围内符合要求的214个公办养老、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形成合力,改善养老托育基础设施条件。据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项目调度和指导,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并尽早投入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加大对社会力量的支持,谋划一批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服务项目,明确项目的类型、规模、融资方式、服务人群及计划开工时间等内容,扩大有效供给。引导金融机构对普惠养老、普惠托育企业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合作。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0912

■ 热点解读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我国居家养老为主的现状之下,许多老旧小区在建设之初并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要,随着高龄、失能老人增多和基础设施老化,这些小区不适老的问题愈加突出,迫切需要加以改造。要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逐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助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一、老龄化程度

中国老龄化始于2000年。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3%,超过了联合国10%的标准。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大大超过了联合国10%的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也大大超过了联合国7%的标准。经过21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迅速加深,老龄人口数字很大,高龄老人占比增加。


二、智慧养老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2013年,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之下,同时借鉴英国智能养老概念,国家老龄委首次提出了“智能化养老”2015年,国务院发布《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有鼓励和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养老中应用的内容。2017年,国家工信部等3部门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和《开展智慧养老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2017年开始,民政部分批次设置智慧养老试点、智慧养老示范企业、智慧养老示范基地和智慧养老示范街道及乡镇。目前,全国约有400个智慧养老试点


三、具体举措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人口众多,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三。截至2020年底,河南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760万,占常住人口的17.8%,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200万,占常住人口的33%。河南具有老龄人口总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程度深的特点,再加上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独居化、空巢化,让年轻家庭成员背负较大的养老负担和压力,传统家庭养老中的经济、照料、精神慰藉等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地削弱和退化。为了积极应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河南注重将信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于养老业,打造“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大力推动了养老服务深层次变革。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时代也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智慧养老,让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是一种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人工智能赋能养老可以低成本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有效解决老年人衣食住行以及交友、聊天、精神慰藉等问题,可以满足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和差异化养老需求,降低看护成本,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康乐指数。

信息来源:教育部办公厅  20210824

■ 热点解读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每一个人都期盼的美好愿景。然而,随着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高龄少子和空巢孤老问题比较突出,养儿防老式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机构养老承载量有限,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智慧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另辟蹊径,把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应用于养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护工数量供给不足、养老机构收费过高、空巢独居老人缺乏照料等问题,并能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生活的便捷化和舒适度,有效助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适老化改造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


一、加强项目储备
(一)进一步摸排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短板和安全隐患
重点针对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充电桩等设施,摸排民生设施缺口情况。 

(二)科学编制年度改造计划
编制老旧小区改造方案时,把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电力、排水、供热等设施,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充电桩等民生设施,作为重点内容优先改造。

(三)规范履行审批程序
依法合规办理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建设许可等手续。

二、强化资金保障 
(四)政府投资重点保障
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应统筹地方财力,重点安排完善养老托育设施、建设停车场和便民设施等城镇老旧小区配套设施改造内容。

(五)落实专业经营单位责任
督促引导供水、排水、燃气、电力、供热等专业经营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将需改造的水电气热信等配套设施优先纳入年度更新改造计划,并主动与城镇老旧小区年度改造计划做好衔接。

(六)推动多渠道筹措资金
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充电桩等有一定盈利的改造内容,鼓励社会资本专业承包单项或多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积极引导居民出资参与改造。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七)加强项目实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切实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监管,项目行业主管部门严格落实日常监管责任,监管责任人应做到开工到现场、建设到现场、竣工到现场,发现问题督促及时解决。

(八)强化项目建设统筹协调
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以及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电力等市政管网设施建设,养老、托育、停车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体育健身、无障碍等设施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防洪排涝、治污、雨水资源化利用、市政建设等工程,优化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避免反复开挖。

(九)严格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项目建成后,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督促各有关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将安全质量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

四、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十)压实地方责任
各级城市(县)应切实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抓紧建立完善燃气、电力、排水、供热等市政设施管理制度。

(十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推动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等广泛参与、共商事务、协调互动的社区管理新机制,推进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维护改造成果。 

(十二)推行物业专业化管理
城镇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后,有条件的小区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专业化物业服务公司接管;引导将相关配套设施产权依照法定程序移交给专业经营单位,由其负责后续维护管理。建立健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及补建续筹制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统筹公共设施经营收益等业主共有收入,保障城镇老旧小区后续管养资金需求。
信息来源:国家发改委  20210910

■ 热点解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老旧小区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老旧小区配套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日趋凸显。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生动实践。